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契丹之梦

第034章:朝议

花里转身往御案上呈送时,萧皇后发声了,她只说了一个字:“念!”

这一下把花里犯了难,他识字,但仅限于识字而已,从未正经读过书,这呈文他都看不懂,又如何能念出来呢?

古人行文都用简短的文言,夹杂着成语典故,还常使用对仗句,这篇成文内容丰富,篇幅却只有十多张纸。

花里还算机灵,皇后只说“念”,并未指定由谁来念。于是他赶紧走出殿门,将呈文送还给箫空宁,把麻烦推了出去。

箫空宁此时还站在大殿外,并没有为难花里,而是手捧呈文进殿,再次向皇后行礼。刚才已经行过三跪九叩的大礼,此时只需拱手即可。

接着,箫空宁一页一页地读起呈文。古人读书讲究抑扬顿挫、拉长音,还要摇头晃脑,像唱歌一样。箫空宁入乡随俗,早已熟练掌握了这一套。

十多张纸,一会儿就念完了。内容是箫空宁在辽东两年的工作报告,无非是剿匪平定地方、平定五峰叛乱、疏通河道、兴修水利、修整道路、冶铁、制作农具、指导农耕、深翻土地等事务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设乡吏,若无此举措,今日的朝议便意义不大了。

皇后又说道:“把呈文交给各位大臣都看看。”

听读容易有疏漏,汉语同音字众多,文言文的听读差异更是明显,阅读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呈文。十几页的呈文并未装订,但标有页码,不会弄乱。朝堂上的大臣们一页一页地传递,很快都读完了。呈文再次由花里呈到御案上,皇后翻看。其实她昨天就看过了,今日不过是做做样子。

萧皇后说道:“大家都说说吧。”

她认为呈文很重要,所以要朝臣们议论。呈文内容大多是辽东的日常政务,看似琐碎平淡,但细究起来有不少违反旧习惯之处。守旧是人们的习惯,而不想做“出头鸟”也是官员们的习惯。朝堂上不能交头接耳,不能东张西望,只能转动眼珠偷瞄旁边的人。

第一个开口的是耶律斜轸。在朝臣中,只有他与箫空宁熟络,私交也不错,甚至可以说是老朋友,其他官员恐怕大多是第一次见到箫空宁。

耶律斜轸问道:“萧留守,你说深翻土地有很多好处,能多打粮食。你也提到,到今年春天耕种时,深翻的土地只有一成,但你送来的军粮却有一万石。老夫想问问,这深翻土地真有这么大的成效吗?若真如此,几年后辽东岂不是要缴十万石军粮?这可是大好事啊。”

箫空宁对辽东的情况了如指掌,且早有准备,立刻回答道:“回耶律大人的话:辽东的黑土地很肥沃,深翻一尺仍是黑土,这样的土地别处难寻。深翻利于保持地温,利于庄稼生长,尤其是延长了生长期。对于庄稼,生长日数哪怕只多十几天,就让谷物成熟保险可靠了。各位大人也都知道,辽东苦寒,庄稼生长不足。延长生长期就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,产量至少能增加一倍,多数能达到两三倍。原本良田亩产三石已是好收成,深翻后的良田产五六石粮食也很平常。”

听箫空宁如此说,众官员将信将疑,有人不顾朝仪,开始交头接耳。不过北大臣们都知道辽东的情况,那是他们的老家嘛。

现代人看来,亩产几百斤算是差的,亩产千斤也不稀奇。但在此时,亩产两三石(两三百斤)已是高产。

箫空宁继续说道:“不过耶律大人的话也有道理,单靠深翻一成土地,辽东的收成还不足以缴万石军粮,还有其他原因。

“辽东增设了农科道,这件事去年奏报过朝廷,想必各位还记得。农科道专门督导农耕。各位也知道,农户的铁制农具极少,有的几户共用一副犁杖,因此增加铁产量是当务之急。我到辽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冶铁业。有了铁,农科道就能研制出数十种新农具,分派到各县。如今铁的产量已经增加了两倍多,农户手中的铁制工具多了。俗话说:‘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’有了专用于深翻土地的犁杖,耕地自然更高效。

“辽东多水田,这两年兴修水利,开挖改造引水渠,增加了水田,增产是必然的。

“各位也知道,辽东地广人稀,如今有人口450万,90多万户,良田一千多万亩。本官初到辽东时,税收只有七千石,连本省官吏的俸禄都不够,更别提上缴军粮了。不知道我到辽东之前,有没有上奏求救济的事?我看到的确实很艰难,首府城墙破旧也无钱修缮。托圣上洪福,辽东今年的税收达到两万石,上缴一万石,辽东官仓也增加了不少。府库充盈,官吏们的俸禄按时发放,大家都喜气洋洋,盼着来年有更好的收成。”

土地税是按产量征收的。秋收时,每个县按上中下划分三等田,或上下两个等级,按实际收成确定每亩地的税收数量。丰收年景官府收税就多,歉收则减少。

箫空宁长篇大论地叙述了辽东的情况,更有详实的数据让人无可辩驳。

耶律斜轸面露笑容,说道:“萧留守对政务真是烂熟于心,老夫也服气了。我是对深耕感到新奇和吃惊,才忽略了其他。”

箫空宁谦虚道:“当不得耶律大人夸奖。不过说到深耕,那是辽东特有的肥沃黑土地,中原的农田可学不得。京畿的农田我都考察过,深挖超过半尺就是生土了,深翻会把生土翻上来,反而毁了良田。”

他不得不提醒,要避免不懂农耕的官员瞎指挥。

奏本的事项很多,朝臣们还关心箭矢,因为此时武器中最重要的就是弓箭。其重要性无需多言。

奏本中提到,大量箭矢的出产还需一两年,但即便只是预期,也已足够吸引人,原因就是箭矢的重要性。

一位南大臣站出来问:“皇后陛下,下官想问一问制作箭矢的事。”

萧皇后说道:“今日朝议辽东奏本,众卿随意发问,不必事事启奏。”

“谢陛下。辽东奏本上说,他们制作的箭矢低价且产量大。不知他们的箭矢是什么样的?萧留守可有样品吗?”

箫空宁回答道:“样品带来了,在宫外,马上派人拿进来。”

另一位大臣立即反对:“不可!此乃宫禁之地,兵器怎能擅入呢?”

他说得有理,弓箭一旦拿到朝堂上,直接威胁到圣上的安全。

箫空宁连忙解释:“对不住,是本官没说清楚。拿进来的是箭杆,没有箭头也没有尾羽,只是木棍而已。”

确实只是木棍,而且数量不少,抱来了一捆。朝堂上人多,大殿外还有人,每人都能拿到一两支。

箭杆分发到官员手中,他们仔细端详。弓箭是军中的第一利器,官员们不论文武,对箭矢都很熟悉,相比现代人都是内行。此时军中的箭矢有制作精良的,但也有不少使用普通箭杆,这大多是因为银钱不足。银钱宽裕时自然用好的,银钱紧张就只能将就。

劣质的箭矢大多是竹子做的,北方竹子稀缺,也有用木枝条的。用火烤矫正弯曲后勉强使用。

官员们手中的箭杆却笔直的,看不出丝毫弯曲的痕迹。这些箭杆明显分为两类:精良的一类上了漆,表面光滑闪亮,让人爱不释手;另一类没有上漆,表面稍显粗糙,但同样是笔直的,挑不出毛病。

从木纹来看,这些箭杆明显是用更大的木料切割而成,绝非树枝。

还是耶律斜轸发问:“萧留守,你这箭杆用的什么木料?是怎么做出来的?”

箫空宁回答说:“耶律大人,辽东到处是山林,好木材用不完。今天拿来的都是松木的,其制作并不出奇。

“匠户营雇人砍伐的树木堆在木料场里,风干后的木料截成段,破成方木,方木的尺寸略大于箭杆。这些方木就是制作箭杆的原料,被拿到匠户营里刮削打磨就做成了箭杆,精良的箭杆还需打磨光滑并上漆。”

耶律斜轸:“听你说的容易,怕是没那么方便吧?何以说它价格低廉呢?”

箫空宁是怎么回答的,且听下回分解。

—end—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